开学第一天,为了摘掉“小眼镜”,福州仓山全区都行动起来了:仓山区2万多名中小学新生多了一本书、多了一堂课——在领到教科书的同时,他们领到了一本崭新的图文并茂的近视防控手册,在开学第一课他们学了眼保健操;在新生家长会上,2万多名新生家长还通过学校播放的近视防控科普视频,了解了如何帮孩子预防近视。
全国近视中小学生人群超1亿人
资料显示,去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3.6%,也就是说,每10个孩子中,就有5个近视。近视发生率逐年提高,且呈低龄趋势明显。目前,全国近视眼中,中小学生预估超过1亿人。
据东南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小儿眼科/医学验光配镜科主任夏江胜介绍,刚开学,来就诊的近视患儿明显增多。
“孩子近视后,发展很快,每年增加100度以上很常见!”夏江胜表示,仅一个暑假,不少孩子的近视就迅速加深,除了玩手机、看电脑,长时间练钢琴、弹古筝、下围棋等也可能造成用眼过度。
全区总动员誓摘掉“小眼镜”
8月30日,在福州市江南水都小学,是新生入园的第一天。这些小孩刚上小学,才7、8岁,有几个已戴上了眼镜。
开学第一课,在医生、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一起学做眼保健操,一起读近视防控手册,家长们也在第一次家长会上一起听近视防控科普视频。
开学后,每个学生将拥有一个专属的条形码,每年会做4次视力筛查。检测结果可随时存档,通过历史数据的对比。一旦发现视力异常,专家会立即提醒老师、家长,及时带去医疗机构复查确诊,并录入档案、跟踪。
相关负责人说,以前,校园视力筛查速度慢、工作量大、效率低、纸质视力档案不便保存。视力筛查过程中,学生大多只测裸眼视力,不能及时得出专业的筛查报告。
如今,智慧校园近视防控系统,集视力、屈光筛查、监测、预警为一体,视力管理变得更简单、更方便。
这样的举措,已在福州仓山区122所学校得到了推广。
家校联动后孩子的近视控制住了
据江南水都小学党支副书记叶敏介绍,学生每天做两次眼保健操,每天户外活动至少一小时,每周轮换座位,每年做4次视力检测;学校还建立了“视防大军”,由分管校长、保健老师、班主任、学生视保员组成,定期监督;平时,严禁学生带手机到学校,建议家长在家也不要给小孩玩手机;暑假,学校对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运动情况、阅读时间等都有详细要求。
“光靠学校是不够的,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监管。”她强调,保护视力并不难,关键是孩子入学前就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去年,孩子轻度近视,这一年控制得不错。”该校一位家长说,以前,课后作业、兴趣班霸占了大部分时间,孩子没时间运动,又爱玩手机,已经轻微近视。近一年,家长与教师密切合作,控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增加户外锻炼,孩子的近视度数没再加深。
青少年近视有七成是后天因素
夏江胜副院长说,很多家长存在误区,觉得近视的孩子这么多,长大以后做个手术就好了。“这是错的!过早的近视对青少年成长、生活、择业的影响很大。”
他指出,除了先天遗传,约七成的青少年近视是后天因素造成的,沉迷电子产品和课业负担重,是青少年视力的两大“杀手”。
通常,假性近视可通过视力保健和合理治疗,不需戴眼镜,但假性近视只持续3、4个月,很容易变成真性近视。一旦近视很难逆转,如果发展为高度近视,还可能引起一系列病变,严重的会失明。
他总结了一个防治近视的小口诀,“多看少看、定期复查”,也就是说,多向远方看,减少近距离用眼,3-6个月复查视力一次。
只要发现小孩视物眯眼、歪头、往前凑、上课不专心、走路容易摔倒,应提高警惕。
“五个一”实现“网格式”防护
据了解,2018年9月,在福州仓山区政府、教育局等部门的领导下,仓山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成立了,挂靠在三级眼科专科医院——福州东南眼科医院。
专家走进校园,每年不少于4次的视力检测、建立视力电子档案、老师家长、学生的科普讲座、科普材料、视频、知识竞赛,实施个性化的眼健康管理等预防保健服务,实现了“五个一”:一份视觉健康电子档案、一本近视防控手册、一堂近视防控科普课、一套近视预警机制、一场近视防控体验活动。
该中心还利用优质医疗资源,组建专业近视防控专家团队,构建东南眼科眼健康智慧云平台,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手机一键扫码筛查,数据即时上传云端,家长一键查询,后台具备多维度生成报告,多权限角色参与等功能。
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儿童青少年视力防控的重点在校园,近年,国家动员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守护,对孩子的视力实行“网格式”防护。通过智能监测与数字化管理,让学生“不近视、迟近视、慢近视、低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