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岫:守大爱惠风和畅 沐丹青岫色可餐

 
福州新闻网  记者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林大岫,汉族,原名林大修,1950年7月21日出生于福州盘屿乡仁山村(现仓山区盖山镇红星农场),斋号“仁山居”。著名国画家,擅山水,常游名山大川,勤于写生,作品常表现浓厚的乡土气息。画风清新典雅,自成一格。曾任福建省、福州市美术教师高级职称评委。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海内外书画家联谊会理事,福州乌山画院院长。
 
      【代表作品】
      1993年,作品《水乡晨雾》获澳大利亚首届亚太地区中国水墨画大赛季军金奖;1998年、2008年,分别在福州、厦门等多城举办画展;1998年应邀赴台湾参加福建省美术家“闽台书画作品交流展”;1999年,作品《山水情》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毛泽东诗词创意画展”;1999年,作品《悠悠故乡情》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庆祝澳门回归书画展”; 2001年,作品《故乡》参加“第四届全国当代中国山水画展”获佳作奖;2010年,参加福建省美协组织的书画家代表团应邀赴新加坡进行书画艺术交流;2011年,作品《浮岚暖翠》参加“全国十城市美术书法作品邀请展”;2011年,作品参加“全国十五城区政协委员书画展”获一等奖;2011年,作品参加“首届全国国土书画艺术大型汇展”获优秀作品奖;2012年参加福建省政府友好代表团赴日本进行友好访问,并进行艺术交流。
 
      先后出版有《林大岫山水画集》、《林大岫画集》、《惠风和畅——林大岫山水画集》这三本著作。其传略被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录》等各类辞典。
 
 
林大岫作品《心入春江水》
      一个人,若被许多人评价为“好人”,这是极难得的,珍惜度甚至远胜他人对其能力的评价。老一辈文艺家们无不以“德才兼备”做为毕生追求。而他显然,离这个艺术追求的高峰,越来越近了。
 
      他,就是林大岫。近日,本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有幸在走进其位于鼓楼的住所,与其有了一次深聊。一开门,一个慈祥老者早已在门前守候;乍看,并不像个画家,倒像个亲切的邻居老大爷,你似乎可以向他打听任何事。他的眉毛给人印象尤其深刻:只见浓密的眉毛向外伸展,像个道人,一派仙风道骨。
 
      林老的许多同事都评价其“人品好,好相处”。初次见面,果然。他家小区安装了电梯,需刷卡才能进出,有客来访他都亲接亲送,不厌其烦;他无任何架子,有问必答,而且哪怕问题再尖锐、敏感,都淡然处之。面对大家“一致好评”,他并未正面回应,只是笑笑。他说,他很喜欢“惠风和畅”,以致该词曾成为他的画册名。
 
      林老为人处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常有仁心,坚守大爱。他把自己的斋名取名“仁山居”明志,自称“仁山人”。他创作的山水画,乡愁浓郁,画中的木楼、小桥等,皆取材其故土福州,哪怕福州早已高楼林立,这种画风他几十年未变。“固执”是他给人的第二印象。
 
 
      讲年轻时的故事,每到高兴处林老常手舞足蹈
      农村墙壁宣传为其埋下艺术的“种子”    父亲等多教师其成长路上的恩师
       “我首先是老师,然后才是画家”。 林老在采访中多次强调。
 
      究竟林大岫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何走上艺术的道路?因何会对教师岗位如此情有独钟?等等带着诸多问题,在林老的讲述下,答案逐渐清晰。
 
     林老说,他这辈子感激遇到了几位好老师,正是受多位恩师影响,教师在他心中有很崇高的地位。第一位就是他的父亲。1950年,林老出生福州郊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是位中学数学教师。
 
      他说,自己对绘画的喜欢在小学就开始。彼时农村,许多墙上有大跃进时期留下的宣传丰收的广告画。那种“一整面墙只画着一只猪”的视觉效果,深深震撼着林大岫。“许多画都是我小学校长画的,他常拿个长梯画半天,我那时可以远远地看他画几个小时嘞。”林老笑道,眼睛瞪得大大的,那种痴迷的表情,仿佛现在还很享受。
 
      父亲看到了他对学习的喜爱,便给他订阅了《儿童时代》等儿童杂志。杂志里有许多插图,于是每当作业做完,林大岫便拿着铅笔临摹,仿佛一种仪式。那时农村苦,没电灯更没纸,但这并没难倒这对父子,点着蜡烛,父亲把不用的科作业纸背面给他临摹。
 
      初中后,林大岫加入美术兴趣小组,正式学画。“从素描学起,我那时跟随九中黄鸿恩老师学画,他绘画功力很深。”林老说,这是自己遇到的第一位专业美术老师。文革中福州许多路口的毛主席像及新华书店售卖的悬挂教室的伟人像皆出自黄鸿恩之手。跟着名师,林大岫美术基础越来越扎实。
 
      “张金鉴老师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师恩终身难忘。因为就是受他影响,我才决定学国画。”林老介绍说,在福州师范学习美术专业之前,他对选择哪个画种飘渺不定,直到跟随张金鉴学画之后才有答案。
 
      “张老师是傅抱石的学生,常会跟我讲他跟他老师学画的故事。有次还拿出一张傅抱石改他作业时教他画的鹤。听他讲完,我对国画的兴趣就越来越浓,最终确立专攻国画。”回忆起恩师教导的细节,林老仍历历在目。他还记得,彼时自己不内行,常用小笔作画。老师得知后非但不责怪,还把随身大笔送给他,叫他琢磨。
 
     《惠风和畅——林大岫山水画集》
      知青生涯与猪圈伴也绘画不辍 ”     巧借消防车“救回录取通知书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不能忘记的是,正是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磨砺,增加了艺术生命的厚度。林大岫也不能幸免。
 
      “我也很感谢一直没有放弃绘画梦想的自己,若不是那种坚持,我可能这辈子都与画家无缘了。”林老说。
 
      故事得从1972年讲起,那年是林老一生中最重要的年份之一,因为那一年,他以工农兵学员身份终于离开三明农村回到福州。
 
      据林老介绍,在那特殊历史时期,初中辍学两年后,他便作为知青被安排到三明沙县高桥公社官林窠大队插队。
 
      “那是很偏僻的山村,我们住的土房隔壁就是猪圈,晚上睡觉常能感觉到母猪不断地拱墙。”林老笑道。每天都需下田劳作,但从进村第一天起,他便暗暗发誓“一定要离开”。
 
      彼时,别人劳动回来,都在打闹。但他却躲在房间,不是画画就是看书。自下乡开始,父亲和他想出了一个“继续学习”的好办法。“英语、数学书,父亲都叫我带走。父亲一周给我寄一封信,信里有考卷,我做完寄给他批改。一周一封。”林老笑道,“就像现在的‘函授’,我早就尝试过了。”
 
      除自学,林大岫还给当地农民作的中山床画玻璃画,为村里出刊物、写标语、画毛主席像。总之,利用一切机会练笔。他的勤劳在1972年6月的一天得到回报。当天他突然接到大队通知:到县城招待所参加工农兵学员入学考试。
 
      “当时参加考试的沙县有100多人,最后录取不过10个。我很庆幸,也很自豪。”考试的许多细节,林老至今仍记得。
 
      由于坚持学习,文化考试轻松就过了。专业技能阶段,老师叫他“根据桌上牙膏牙刷,不要明暗,把线条画出来”。林大岫很快便画好。老师很满意。但就在他以为肯定录取时,出现小插曲:老师叫他第二天早上8点前带两张画来看下。这一问林大岫慌了,因为县城离公社有50多公里山路,“就算晚上不休息也未必能一个来回。”
 
      似乎老天爷冥冥中帮助他回城。就当他在街上热锅蚂蚁团团转时,突然遇到一辆消防车在洗车。他记得公社隔壁就是消防部队农场,便大胆上前一问,果然是。就这样,林大岫最终被福州师范录用。
 
图为林大岫在其“仁山居”内作画 
      舍不得党籍中国美院”失之交臂       创办“乌山画院”以弘扬传统文化
      在福州论山水画,林大岫的画风是绝对有特色的。平淡中见真情,这是林大岫画作给人的最深的印象。同时,其所作山水,乡愁浓郁,不论是画中的木楼、小桥,还是港湾、池塘等,皆取材其故土福州及其周边。
 
      而且他极其“固执”,哪怕福州城建日新月异,几十年画风未变,以致朋友常调侃他:“大岫,你的棚户区什么时候也要改造改造一下了”。 对此,林大岫依旧是笑笑。
 
      深入交谈后记者发现,林老为人处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常有仁心,坚守大爱。
 
      他把自己的斋名取名“仁山居”,以此“阵地”,将自己对家乡的深情,透过成一张张水墨画呈现。这些年,从福州市区的三坊七巷、乌塔白塔,到其他县市的名胜古迹、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采风、创作,他退休后的主要生活,一路山水一路歌。
 
      其中,有两件事情不得不提,因为这为林大岫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若我当初去中国美术学院深造,或许现在的我就不是一个中学教师,可能我会去更高的平台,可能我的画风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林老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次黄山写生回来,他便和同事拐到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参观。期间,背着画夹的林大岫被该院领导看到,被要求看看写生作品并现场画一张。林大岫打开画夹,现场作画一幅,让对方赞叹不已。林大岫便对该院领导开玩笑道:“我能来你们这里读书吗?”
 
      谁知言之无心,听者有意。林大岫返校后没多久便受到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林大岫并未因此高兴,因为当他向中学提出此事时,校方爱才并非常严肃地提出:“若你非要去,要先开除党籍。”林大岫也因此与中国美术学院失之交臂。
 
      还有一事,也不得不提。1980年,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林大岫作为发起人之一,与其他多位画家正式创办乌山画院。乌山画院是改革开放后,是我市最早成立的画院之一,隶属鼓楼区文联管辖。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拥有四十多位知名书画家,以国画为主兼书法的画院。如今已成为我市弘扬传统文化的一块重要阵地。
 
      或许,因为坚守大爱,让林大岫失去了很多。但也因此让他收获了很多。老伴、学生、同事及朋友的尊重和信任,他坦言,这是这些年自己最贵重的收获。
 
      “有个词怎么讲来着?惠风和畅。对,就是这种感觉,我很喜欢。”林老笑道。他说,所谓“家和万事兴”,不仅个人小家庭,哪怕公司、国家,都是如此。他表示,接下来希望再携手画院同事,多筹办几场书画展,歌颂和谐盛世,为闽都文化的发展继续做贡献。
 
 
 
 
 
    【各方评说】
      陈玉峰(画家,原福建省美协主席),曾《林大岫山水画集》序言里写道:
      他以“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画他的出生地榕城近郊风光,画他最熟悉的闽江两岸,画他曾插队过的闽北山野。大岫有一支笔,不知是自己特地加工的还是制笔质量问题,总之,是开叉得够可以的,笔端的毛总是收不拢,而且也找不到笔锋。要是常人早就弃之如圾,而他却宝贝似地收藏着。他正是用这支笔熟练地点点划划,皴皴染染,浓淡交错,干湿渗化,于是近树远山,一丛丛、一层层出自笔下,象遮着淡淡的行云,蒙着浓浓的晓雾,似有似无,朦朦胧胧,滋滋润润,充满生机。
 
      张金鉴(画家中国美协会员、福州大学客座教授),在《惠风和畅——林大岫山水画集》序言里写道:
      大岫的山水写生,线条流畅灵活,技法成熟。他下笔沉稳老到,追求朴厚天趣,他行笔快慢适度,章法平中有奇,无论写依山傍水的吊脚楼,写郁郁林间的茅屋,或潺潺小河边的农舍,都能写出高于生活的美而成为自我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大岫不断探索创新的成功之处。
 
      曹文彬书法家,榕城十老之一曾评价道:
      林大岫先生的山水画在福州独树一帜。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为描绘福州,而降生在福州的、典型的、福州的乡土画家。 福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桥一亭,一街一巷,一砖一瓦都深藏在他的心窝里。创作中无须搜肠刮肚,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在他的笔墨之间,把福州清翠温情,美丽玲珑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维妙维肖。乡情所系,难怪他的山水画,特别受福州百姓钟爱。
 
      许步书(文艺评论家、文人书画家),曾在《空灵与秀逸之美——读林大岫的山水画》一文里写道:
      大岫是位爱国爱民爱山爱咏爱艺术的画家。他十分注重传统笔墨的再认识、再出发,对山水画传统法式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领悟和追求,赋予作品以前沿的美学视觉和生命力;他用博彩群芳的虚怀,以转换和消化的方式,使笔下的山水图画式转化为时代的文化表现。这种传统笔墨和现代审美要求碰撞的火花,产生的美学效果,只属于大岫的。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咱厝人”陈玉峰:“百画”归来成“一

      陈玉峰在书房作画(王礼林 摄) 【人物名片】 陈玉峰,笔名陈一峰,男,汉,1943年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东园镇后港村,著......

    03-0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榕的子孙”吴华光:真情流露绘“华光

      福州新闻网 记者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吴华光,原名吴萍,汉族,1946年10月19日出生于台北,祖籍福州。中国美协会员......

    10-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沈亮:“兔”嗅蔷薇一水间 “猛虎”踏河

      福州新闻网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沈亮,男,汉族,字詠志,号一智,斋号水涧楼,籍贯福州鼓楼,1939年5月19日出生于......

    10-30    来源: 福州新闻网

    分享
  • 陈志武:凸鹰有梦博艺空 余生无悔画名堂

      福州新闻网 记者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陈志武,男, 1953年新历7月17日出生,籍贯福州仓山,原名陈余生,斋号嘉名堂......

    10-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老骥”陈章武:踏遍青山人未老

      陈章武这匹老马退休后竟焕发人生第二春:在晚年,不但敢和死神较量,还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两次文学长征(王礼林摄) 【......

    01-12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川:于无声处竟开颜

      编者按:【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千端经纬首推修己治人。不管是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文艺探寻,还是发乎情,止......

    11-11    来源:国际在线福建频道

    分享
  • “守艺人”孙曼亭:慢漆坊里声声慢

      福州新闻网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孙曼亭,女,汉族,祖籍安徽桐城,1952年4月6日出生于安微省巢湖市(原巢县)。福......

    10-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长乐山翁陈冷月:常有诗书振腹 谁言冷月

      陈冷月肖像(王礼林 摄) 【人物名片】 陈冷月,男,汉族,1938年农历七月初十出生于长乐芹山村,原名仁岳,号香江游子......

    10-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八闽好汉”陈章汉:文章翰墨书经纬

      陈章汉在介绍自己的作品(王礼林 摄) 【人物名片】 陈章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副......

    10-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兰息斋主”张大钧:从艺术中找寻生活

      张大钧肖像(王礼林摄) 福州新闻网 记者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张大钧,男,别名张禹,号兰息斋主,1943年4月25日出......

    10-29    来源: 福州新闻网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