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亮:“兔”嗅蔷薇一水间 “猛虎”踏河入画来

 
 福州新闻网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沈亮,男,汉族,字詠志,号一智,斋号水涧楼,籍贯福州鼓楼,1939年5月19日出生于闽侯上街,著名的少儿美术教育家,书法家,福州榕城十老书法家沙龙成员,校外教育岗位高级职称、副教授。曾任福州市少年宫主任。现为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委员,福建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特聘画师。
 
      小学从1年级至3年级就读永泰县鹤皋小学;1954年至1957年,初中就读福州二中;1957年至1960年就读福州师范学校,普师专业;1960年分配到福州市少年宫当美术老师,一干40年;1983年入党,并升为福州市少年宫主任,因痴迷书画,一直在少年宫美术室工作;1999年退休。
 
      【代表作品】
      他以中国山水画创作为主,注重墨色与色相相辅交融,进而探求笔墨、气韵、意境的统一,个人风格强烈。点彩水墨画《国魂》、《泰山图》、《仙山峨眉》等是公认精品。旁及花鸟走兽,尤擅画虎。书法擅篆隶。1985年6月15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主办的“沈亮画展”在福州举行,同年9月在台北举办“沈亮画展”;国画《仙山峨眉》入选1985年东京“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展”。
 
      曾获全国少儿美术教育终身成就奖,及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福州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等光荣称号。1988年被福建省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评为《艺苑园丁奖》。论文《校外艺术教育在品德发展中的作品》在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研究会举办的首届论文评选中获优秀奖(最高奖)。艺术传略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第二卷、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
 
      已出版著作有《沈亮书法作品集》、《山水画集》、《花鸟画集》、《书画教学丛书》6册、《艺圃耕耘录》、《画虎艺术》、《中国画技法——青绿山水》、《中国山水画导学》、《沈亮画集》等十余种。
 
沈亮所作山水画多以大件为主。图为他在介绍新近创作的作品(王礼林 摄)
   
      画虎的画家本来就屈指可数,要画好,更是凤毛麟角。而在福州画坛,论画虎,不得不提他。他就是沈亮。近日,记者在沈老位于鼓楼的家中,与其畅聊,在水墨挥毫的方寸之间,听他讲述书画艺术人生之“大”。
 
       若单凭第一印象,你很难把他和一个近80岁的老叟混为一谈。他吐字清晰,步履矫健,目光有神,神情与其笔下的一只只老虎相近。沈老在福州画界以“山水”和“老虎”著称,但他画的、配上其独有书法气韵字体的老虎,常让人以为他是专业画虎的。2010年他更是挑战自己也首开福州画界先河:于庚寅虎年举办了一场名为“沈亮迎虎年书画展” ,引来慕画学画者无数。
 
      但不为人知的是,沈亮是属兔的。言谈中他的温吞、不急不躁,无不与“兔”无异。谈起为何要选择画虎,甚至还画出了“虎展”,他表示:虎画是人物、山水、花鸟艺道综合过后有机幻化的产物,是一位书画家提升笔墨水平的最佳载体
 
      英雄不问出处。由于父亲曾在民国政府任职缘故,童年家道中落,父亲失业,一家在变卖家产中度日,小学也一度中断。但他“兔嗅蔷薇”,坚定地寻着艺术的芬芳而去,作为“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福州市少年宫的方寸间,40余年孜孜不倦,不但收获全国少儿美术教育终身成就奖等盛誉,更用画笔构筑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踏遍青山人未老。退休后,他对艺术追求依然乐此不疲。这不,他最近在写一本名为《神州漫步》的游记,文章从黄山开始写起,回忆自己的艺术之路。他的另类“回忆录”还与众不同,游记既有文字又有图画,且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他说“希望给子孙后代看,沈亮是怎样的一个人。雁过留声,也希望能为闽都文化的传承多做贡献。”
 
      沈亮获奖证书
      虎集各家哲学精华乃练笔墨最佳载体      画虎应使其人格化人文化并给人启迪 
 
      2010年庚寅虎年的春节,在福州三坊七巷,一场名为“沈亮迎虎年书画展”的画展分外吸引眼球,一只只栩栩如生、 虎虎生威的“纸老虎”,给市民送去了浓浓“福气”。
     
      此次画作,不论是成虎还是幼虎,不论是静卧待发还是懒洋洋的戏耍,都让广大市民近距离地接触到了“百态虎生”。借助此次虎展,广大同行及书法爱好者也看到了沈亮在画虎上的深厚造诣和独到韵味。
  
      谈起此事,沈老记忆尤新。谈及为何要在虎年举办虎展,他说:“光阴荏苒,虎年又至。尤其是在民间,由于虎与福谐音,视虎为神兽,借它的威猛勇武而辟邪、驱魔、镇宅、守财。因此,虎画更受国人广泛的喜爱,历代至今不断涌现画虎高手,使虎画艺术在千百年所形成的虎文化传统中得到传承日新。”
 
      他画笔下的虎,从不刻意去刻画虎的凶残,但每只虎都不怒自威,尤其是那一双双“虎眼”,平静如水,甚至能读出“苍茫”,盯久了仿佛能洞见它们在沉思,在等待最佳出手时机......
     
      谈起为何热衷画虎,他说,虎的身躯伟岸、斑纹绚丽、姿态威严、含意丰韵,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故虎画艺术意蕴深刻而广泛,渗透着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内容涉及宗教、政治、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环境保护等诸多层面。
 
      对于画虎,经过几十年钻研,沈亮有自己一套清晰的思维体系并一以贯之。他说,中国画是治心明道,用广效著的一种软器,虎画亦然。就其技法层面而言,中国画其“人物”注重造型形象,“山水”注重意境气势,“花鸟”注重气韵情趣,而虎画应该是人物、山水、花鸟艺道综合之有机幻化,历练笔墨最佳载体。
 
      “经验告诉我们画虎易‘俗’,无论工笔画虎还是意笔写虎都要经过取舍、变化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沈亮对画虎特意强调,“画虎贵在通过一定的寓意和寄托,引人联想,给人启迪,应该从虎所展现给人们的那种雄猛斑斓、山中之王的风范及相关的环境中去体味,使其人格化、人文化,这才是画虎应该追求的路数。”
    画虎的画家本来就少,要画好更是凤毛麟角。而在福州画坛,论画虎,不得不提沈亮。图为沈亮在介绍自己的虎作(王礼林 摄)
      父亲引路“做人应有理想”激励至今    恩师陈子奋教诲:不做画匠只做大画家
 
      在沈老言谈中很难看到他言到激动处手舞足蹈,异常平静。那是一种风浪过后的平静。过往经历他鲜有提及。
 
      “我的成长之路,其实也经历了许多挫折。”沈亮笑道,语气依旧不紧不慢。在他娓娓讲述下,我们看到了画家之外,作为普通人,在凡尘俗世中沉浮的沈亮。
 
      沈老表示,他一生之中有两位恩师不得不提:一位是自己的父亲,教自己国学、引入书画绘画之门;另一位则是有“中国白描大师”之称的陈子奋,陈子奋用严格的教学让沈亮自小树立远大的抱负。
 
      1939年,沈亮出生在福州一位法律工作者家里。父亲曾担任福建高等法院主任审判官。由于出生书香门第,父亲也常跟书画名家交往,让沈亮自幼就对书画有好感。
 
      “我父亲对我影响非常大,他做事严谨,对我教育从未松懈”。沈亮回忆道。打小,《千字文》《三字经》《孟子》《古文观止》等国学经典,父亲不仅要其学还要求背。深厚的国学基础,为沈亮今后的教书育人及书画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父亲留给沈亮最宝贵的财富却是两句简单的话:“做人应有理想,手上要有手艺”。沈亮表示,这句话从现实及未来角度,都给自己指出了明路,以致人生之路虽有风雨但不至迷茫。

      如果说父亲给沈亮的是人生发展“战术”,则陈子奋教会沈亮的则是更宏大的“战略”。他至今牢记恩师一句话:“如果你光靠画画手艺吃饭只是个画匠,因此你要当就一定要当个大画家。”
 
      老师先从楷书教起,慢慢再教授其最擅长的篆书,并一直教导他要“要学画先把字学好,不懂写字就不懂画画”。陈子奋教学非常严厉,沈亮回忆,彼时老师布置作业,若没交上来去老师家就会被赶出来。
 
      陈子奋对沈亮的辅导可谓用心,打好书法的基础后,便开始教作画,方法很简单:丢给沈亮几张自己的白描作品,叫他反复临摹,直到满意为止。沈亮坦白:“现在画青绿山水、飞禽走兽,都得益于白描的学习。”

沈亮著《中国画技法——青绿山水》
 
      福州市少年宫“方寸舞台”找到位置   终获“全国少儿美术教育终身成就奖”
 
      翻开相册和资料档案,沈老给记者展示了其一生的成就,但他的目光在一张奖状前久久停留:全国少儿美术教育终身成就奖。这是他最在乎的奖项,对其一生在少儿美术教育方面的贡献做出了充分肯定。而也正是在福州市少年宫的工作岗位上,沈亮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比起画家,我更喜欢大家叫我老师,也更希望大家记住我曾是一位少年美术教育从业者。”沈亮坦言,和小朋友在一起的岁月是快乐的。虽然自己是孩子们的老师,但是其实“大家是互相学习,互相成长的。”
 
      1960年分配到福州幼儿师范从教,但由于父亲成分等问题没去成,他改被分配到福州市少年宫当美术老师。因痴迷书画,他一直在少年宫美术室工作,直到退休。
 
      这里有个小插曲,它坚定了沈亮走少儿教育之路。工作没多久,特殊历史时期爆发,他作为下放干部被下放到尤溪及福州北峰。他并未抱怨,童心未泯的他踩着荆棘丛生的山路,仍然活跃在下放去的各中小学中,辅导山区学子学习美术。借着工作机会,他拥抱大自然,写生素描从未间断,用自己的画笔勾勒出了一幅幅青绿山水。
 
      3年下放期结束,他又选择回到市少年宫美术教育的岗位。美术教育,尤其是校外辅导,被讥讽为“业余小儿科”,但沈亮依旧全身投入,并把自己培养成“尖子生”。
 
      少年宫属校外教育系统,属教育部门管辖,而少年宫吸收的都是尖子生。为给这些“尖子生”提供校外辅导,作为教师的沈亮也不得不不断学习。他坦言,不论是草隶行楷,各种字体都会写,因为学生常常会问你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老师你必须什么都得会”。
 
      他辛勤耕耘下,不断收获桃李芬芳。他培养的“小书画家”作品常常远赴重洋,曾参加西班牙、希腊、南斯拉夫、美国、日本、硬度等国举办的国际儿童画展。学生龚心于1987年念小学四年级时赴香港现场作画表演,王露雯1991年念小学四年级作品《想飞》获“国际少年儿童航空绘画竞赛”儿童组金奖。许多学生进中央美院、浙江美术学院等深造。
 
 沈老书法的造诣可一点不输画画,尤擅篆隶。(王礼林 摄)
      40年静心钻研“唱出”自己艺术面目   强调“以书入画”并追求“真性情”
 
      而他自己艺术之路也不断精进,在少年儿童教育的方寸舞台上,“唱出”了自己的艺术态度和艺术面目。
 
      看沈亮的作品,他的特别非常突出,非常有自己的“态度和面目”。友人许步书曾这样评价沈亮的艺术作品:“我以为沈亮的艺术作品‘面目’是‘苍茫、丰厚、灵动’。我相信在同艺术沟通中,沈亮有自己的‘面目’;在同读者的沟通中,留有自己的‘面目’;在于未来的沟通中,还将留下自己的‘面目’。苍茫、丰厚、灵动的面目,是沈亮对于艺术创作灵魂的坚守。”
 
      沈亮是个书画家,同时也是一个书画理论家、书画教育家,关于临摹字帖、书法、画画,画三者间的逻辑关系,他在著作《沈亮书法作品集》和《中国山水画导学》里分别做了细致阐述。
 
      首先,沈亮提倡要以书入画。即学好书法的基本功,再日臻上游,即可泼墨作画。而这一观点,发端于其恩师陈子奋的教导,后总结、提升于自己的实践。
 
      他在《沈亮书法作品集》一书的引言中指出:写字是书法的基础,书法应是写字的发展和升华,历代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是从小就开始练字的。在学生写字教学时,应注重教学中的美育因素,讲究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全面素质养成同时把字写得更加规范和标准,同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过渡到书法艺术的学习中来。而书法学好了,画画时“下笔自有神”。
 
      作画,他讲究“不但要讲技术,更要讲艺术研究,要讲‘真’”。他说,许多人学画半生,技巧都不差,然而画作总缺乏艺术吸引力。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许多人多沉湎于具体技法兜圈子,墨守于笔墨成法而不能自拔,总是缺乏新意。“殊不知,绘画原来就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娱悦活动,恬适自娱的非功利性画作往往出精品,每当画家真性情与绘画技巧高度同步凝聚时,都可以出现杰作”。
 
      他还进一步补充道:反观古代八大、青藤、虚谷诸家,尽管画格各异,却都可以窥见他们的创作心态的真和纯,“不管是怀才不遇的嗟叹,还是愤世嫉俗的呐喊,或是山林隐逸的闲适,谁都离不开一个‘真’字。只有性情之真,才会有不朽画作传世。”
 
 
 
     谈起往事,沈老滔滔不绝。但有件事令人印象深刻,不得一提:沈老对水情有独钟。他目前居住在水部街道、水涧新村,住所与河仅一水之隔,他索性就把斋号取名为“水涧楼”,自己当“水涧楼主”;姓中带“水”的他,专攻水墨画,祖国的大好山河是其画中最重要的主角之一。从此在艺术天地里,他“躲进小楼成一统,画尽春夏与秋冬”。
 
      说起为何如此“嗜水”,沈老笑道:“水在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希望自己能做有益于人民的人。其次,水是灵动的,没有什么可以限制它的行动,而我又是画山水画的,希望借助水无穷无尽的力量来鞭策自己:动起来,勇攀艺术高峰。”
  
      “最重要的是——”他补充道:“古语云,上善若水。水很干净澄明,希望时时提醒和激励自己做一个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人。”
 
   
    【各方评说】
      省教委、省文化厅,曾对身为福建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的沈亮评价道:
      “在全省少儿书画辅导与组织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
 
      王伯敏(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曾对沈亮书画艺术点评道:
      画家沈亮的绘画,从构思到落笔用墨,都在图新求变,别具风貌。“苍茫”为其绘画艺术的特色,明显地体现在他的墨色上。看他用墨,似乎心无定法,却又是规矩法度在其中。所以他在绘画中的“苍茫”是较为自然的。沈亮绘画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以大笔饱蘸水墨,由远而近,画出山川的大气。中国绘画传统,向以讲求气、韵、势为重。沈亮能在这方面注意,这无疑是使他的绘画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画中的“势”,得自画家胸中的“气、势”。画家胸中的“气、势”,来自画家对大自然、对真山真水的感受。沈亮将深入山川所获得的慧悟付诸于艺术实践,至为可贵。
 
      丁仃(原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省画院院长),曾对沈亮书画艺术点评道:
      沈亮的山水画得益于笔墨的熔铸。他早年注重书法的历练,即为“引书入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画是讲究笔墨的,他以书法来蒙养自己的笔墨,提升了绘画语言的审美含量,终于有了自己面目的山水画作品问世。
 
      杨启舆(原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曾对沈亮书画艺术点评道:
      沈亮志在丹青,出于家学渊源,自幼即嗜染翰弄墨。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及山水画创作,学古而不拘泥于古,师造化而不拘泥于造化。热爱自然,曾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悟得山川神韵,搜取满腹丘壑。其画风,融汇中西,技术娴熟,执着于抒写胸中意趣,落笔挥洒淋漓,清新华滋,独成自家面目。作品曾先后在闽、台举办个人画展,深得称誉。
 
      许步书(作家、文艺评论家),在一篇名为《我读书画家沈亮》的文章中写道:
      他的书法作品似汉简非汉简,古朴厚重,灵动鲜亮,用笔的轻重顿挫,用墨的干湿浓淡,都把握得恰如其分,说明书家的创作心态好,有自己的“面目”。有这样的书法“面目”提款在有自己“面目”的画作上,当然会成为画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咱厝人”陈玉峰:“百画”归来成“一

      陈玉峰在书房作画(王礼林 摄) 【人物名片】 陈玉峰,笔名陈一峰,男,汉,1943年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东园镇后港村,著......

    03-0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榕的子孙”吴华光:真情流露绘“华光

      福州新闻网 记者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吴华光,原名吴萍,汉族,1946年10月19日出生于台北,祖籍福州。中国美协会员......

    10-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沈亮:“兔”嗅蔷薇一水间 “猛虎”踏河

      福州新闻网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沈亮,男,汉族,字詠志,号一智,斋号水涧楼,籍贯福州鼓楼,1939年5月19日出生于......

    10-30    来源: 福州新闻网

    分享
  • 陈志武:凸鹰有梦博艺空 余生无悔画名堂

      福州新闻网 记者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陈志武,男, 1953年新历7月17日出生,籍贯福州仓山,原名陈余生,斋号嘉名堂......

    10-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老骥”陈章武:踏遍青山人未老

      陈章武这匹老马退休后竟焕发人生第二春:在晚年,不但敢和死神较量,还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两次文学长征(王礼林摄) 【......

    01-12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川:于无声处竟开颜

      编者按:【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千端经纬首推修己治人。不管是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文艺探寻,还是发乎情,止......

    11-11    来源:国际在线福建频道

    分享
  • “守艺人”孙曼亭:慢漆坊里声声慢

      福州新闻网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孙曼亭,女,汉族,祖籍安徽桐城,1952年4月6日出生于安微省巢湖市(原巢县)。福......

    10-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长乐山翁陈冷月:常有诗书振腹 谁言冷月

      陈冷月肖像(王礼林 摄) 【人物名片】 陈冷月,男,汉族,1938年农历七月初十出生于长乐芹山村,原名仁岳,号香江游子......

    10-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八闽好汉”陈章汉:文章翰墨书经纬

      陈章汉在介绍自己的作品(王礼林 摄) 【人物名片】 陈章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副......

    10-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兰息斋主”张大钧:从艺术中找寻生活

      张大钧肖像(王礼林摄) 福州新闻网 记者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张大钧,男,别名张禹,号兰息斋主,1943年4月25日出......

    10-29    来源: 福州新闻网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