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凸鹰有梦博艺空 余生无悔画名堂

 
 
                         福州新闻网 记者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陈志武,男, 1953年新历7月17日出生,籍贯福州仓山,原名陈余生,斋号嘉名堂,网名凸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师大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毕业,2013年从福州文教职专退休。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跨界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文联委员,福州鳌峰画院院长,福州市人大书画院画师,福州画院特聘画师,福建陶行知书画院理事,福州台江美协副主席,福州教育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代表作品】
      擅长山水画,兼长人物、花鸟画。1997年10月,《激流腾龙》入选“第四届中国体育美展”; 2000年12月,《阳光》获“新世纪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大展”铜奖;2001年6月,《红蜻蜓》获“新时代中国画作品展”铜奖,并刊登于中国美协机关刊物《美术》杂志;2002年5月,《十月的阳光》获纪念《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展(福建展区)优秀奖,2007年8月入选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2006年6月,《思念乡音》入选“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

      曾举办三次个人画展:2005年10月举办《陈志武意象山水画展》;2010年12月举办《境由心造——陈志武中国画展》;2013年11月,举办《陈志武国画展》。主要著作有画册《中国现代院体画作品集翠——陈志武》《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陈志武》。
 

 陈志武作品(采访对象提供)
      “从2013年退休前,我就剃了光头,现在真成‘凸鹰’了。”陈志武边笑边抚摸着自己的头说道,“人家是蓄须名志,我是剃发名志。”
 
      近日,本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首次走近陈志武位于台江交通路的书房,探访他的艺术人生。想不到初次见面,竟“从头开始”。
 
      要了解陈志武,他的名字绝不能错过。其性格养成、主要经历、人生追求,都可在他的名字和网名中略窥一二。
 
      因爱好摄影,他特意学了上网,并赶时髦取了个网名:“凸鹰”。他的解释是:凸,不是那么圆滑,如果意见不同就绝不附和;鹰呢,孤独、内向,不喜社交,但又有远大抱负。
 
      陈志武的原名,叫陈余生。他出生时逢夏天,长了痱子渗透到皮下蜂窝组织,导致高烧不退,差点夭折。医生建议下便动了手术,“术后,我要么不吃不喝没声音,要么哭的声音比没病的婴儿还大”。医生、护士都说这孩子生命力顽强,其父便给他取名“余生”,意“劫后余生”。
 
      但“余生”劫后,并未走运。1966年小学刚毕业,便遇上特殊时期,初中学业荒废;3年后便投身到浩浩荡荡的知青队伍里,到三明乡下插队当农民;农民没当半年,便成了煤矿工人,过上了“八年矿战”的生活。他在这时期赶了人生第一回“时髦”,不爱“红妆”爱“武装”,由于辈分是“志”,改名“陈志武”。
 
      他的书房名为“嘉铭堂”。嘉有美好之意,他希望用手中画笔将各种美好铭记。而书房,退休后,成了他这只“凸鹰”惬意翱翔的一片重要天地。他誓要把自己这种“不热闹、冷峻”的山水画,画出名堂,活出自己风采。
    陈志武在介绍自己的作品(王礼林  摄)
    人生有两大自信:一则画画、二则当老师      出生教师家庭传承父母敬业奉献的师风
 
       “不怕你笑话,我人生有两大不自信:当官不自信、做生意不自信。但我也有两大自信:画画自信、当老师自信。”陈老笑道。
 
      鲜为人知的是,他从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三明一中任美术教师起,到2013年退休,整整31年。而他和教师的情缘,就不得不提其父母。
 
      1953年,福州仓山的一对教师夫妇生下了一名男婴,他便是陈志武。“我的父母既是我人生的导师,更是我事业的导师,对我的影响最大。”陈志武说。
 
      其父一直是他的榜样,乃福建师大附中的数学老师,省首批特级教师之一,许多学生事业大成如陈景润等。
 
       “实习时,第一节课走上讲台,我就找到当老师的感觉了。我讲课追求投入最大情感跟学生交流。”他说,这点就深受父亲影响。
 
      有个事情他记忆犹新。小时候在家里,他书桌与父亲紧挨。但父亲并未因此多辅导他,而是拿着三角尺等文具,埋头苦算,备课出题。他说,本来父亲有很多老教案可用,但偏要不断创新、出新题。
 
      受父影响,在教师岗位上,他提倡“就算是美术教师也一定要熟悉美术概念和方法的基本理论,不能因为教美术是主观东西,而不认真备课。”也因此,在一次全校教案检查中,一位语文教师看到陈志武教案后发出感慨:“你的教案怎么比我还厚?”
 
      母亲也是陈志武的骄傲。“母亲爱学生对我的影响最大。”陈志武说,母亲在生命最后一刻,也在爱护学生的路上。
 
      这件事他终身难忘。其母曾是师大附中初中教师。1985年1月的一天,福州下着滂沱大雨,母亲出门为一个学生找工作的事情奔波。突然在一个斜坡处遇到一辆躲闪不及的自行车,当场离世。
 
      他还讲了个故事:母亲坟前,每年都会有人比他更早来祭奠。原来,在其母生前,曾因为一个学生家庭困难而免费收养他。“现在这位学生已经80多岁,但每年仍坚持来上香。”
 
      父亲的敬业,母亲的仁爱,像无形中注入的两股不竭力量,让陈志武在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干出了不凡的业绩。他于1991年获福建省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2002年获首届福州市“名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
 1991年,陈志武荣获福建省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王礼林  摄)
      17岁到将乐煤矿度过“八年矿战”         在漆黑煤堆中“画出”五颜六色生活
 
      在陈志武一大堆泛黄的相片中,有几张头戴矿工帽的相片分外引人注目。“你别看我当老师好像细皮嫩肉,我这双手除了拿画笔,还挖过煤哩。”陈老笑道。这也引出了他的一段往事。
 
      若没有那次考试,他这辈子可能当不成老师,世上将会多出一名技术娴熟的矿工。
 
      故事,还得从1966年说起。当年,遇上特殊时期,因受父亲牵连,陈志武初中生涯还没开始就终断了。母亲担心他无所事事,在1969年9月,同意他随其他两个姐姐一同去上山下乡。
 
      他被安排在将乐县三岩干生产队插队。农民还没当半年,便被作为表现良好的知青抽调到老虎山煤矿当矿工。
 
      回忆起这段时光,许多细节他都记得。他说,他和许多工友在荒滩搭茅草房做工棚,睡通铺。由于在旧社会老虎山是土匪窝, 还有工友在清石头时挖出过人骨。
 
      期间他挖过煤炭、学过电工、铺过轨道、埋过炸药、打过巷道。他是一出门就是“山”,一下井就是“黑”,在这种极端压抑的环境里,一干就是八年。他无奈地笑称这段经历为“八年矿战”。
   
       “炸开岩层,会看到煤矸石,经常印有树叶的化石,叶脉清晰,很漂亮。”提起这段生活,他表示,自己会尽力找乐子。但似乎仅靠这些乐子,还不足以抵抗精神世界的“黑暗”。
 
      “那时很压抑,看不到未来。”他坦言,煤矿的几年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幸亏我爱画画。可以说恰因我不忘初心、时刻怀抱理想,爱画画的执着支撑我度过了那断艰难岁月。”他目光坚定地看着记者说道。
 
      他硬是用自己的画笔,在漆黑的煤堆里为自己描绘出了五光十色的生活。
 
      有几件事,陈志武还记得。有次他发高烧,烧退完的首件事,是坐起来拿起画笔静静涂抹,一画就是一个通宵。还有一次,有个矿友生病,他被派到医院照顾,谁知他什么都不带,只带着画框、画笔到医院,在矿友睡着后,以医院窗口为“模特”写生起来。
 
      1977年的9月,他用挖煤的那双粗糙的手,参加了三明地区秋季高考,最终从1000多名报考美术专业的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被福建师大美术系录取的三人之一。
 
  图为陈志武在作画中(王礼林  摄)    
      不为艰难揣度“师心”勇创“陈氏云”    印象派”深刻影响其意象山水画创作
      矿工生涯,磨练出了陈志武“能吃苦”及极强的生命韧性。这种独特人生经历,就像酿酒的酒娘,催熟了他这坛“酒”, 既催出了他刚毅的性格,也催出了他独特的画风。
 
       陈志武自幼喜画画。小学四年级受一高年级同学影响,接触了国画,并买书自学。在小学五年级,受李白诗《望庐山瀑布》影响,创作了首幅山水画。在1968年,他拜师大美术系张懿美为师,系统学习了素描、透视等基本功。
 
      其山水画有个显著特点:画面山势雄浑,但又格外宁静。用他的话讲就是“不热闹,冷峻”。友人曾如此评价:“陈志武的山水作品少了南方阴霾的天气和甜腻的味道,却另有一派北人直抒胸臆般高远状的大气势。”
 
      而要记住陈志武的画,只要记住他画的“云”即可。因他笔下的“云”极具个性:是云又不似云。何解?传统国画画云,轻柔并带有曲线,看得出云是团状,左右在飘。而陈志武画云,却是用横竖直笔,把云画得像薄纱罩着,似有似无,“看起来是静止的,不像在天上”。
 
      谈起为何如此画云,陈志武介绍道,学山水画有三个过程:首先是“师古”,临摹入手;其次是“师造化”,把从古人处学到的技法通过写生体会;第三阶段也是最难阶段——“师心”,根据自身个性、学养、理念,画出自我面貌。
 
      而这种“静止的、接地气”的云,正是他“师心”阶段的大胆尝试。他表示,国画山水题材侧重意境,要创新就要在意境中突破。他保留了传统的皴法和线条,用“云”为“先锋”,营造出完全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今人的意境。
 
      他还补充道,其画风形成,还受多方因素影响。
 
      师大学习经历的影响很大。一是大量写生,造型能力大大提升。二是观念影响。彼时范迪安上“西方美学史”课,了解到西方画的包容。“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他说。
 
      印象画派影响。他还记得,1981年,印象画派作品首次被引进上海展出,一进展厅,只见一幅高三米多、宽一米以上的大作,全部白色调,只在右下角画了几条象征光谱的色条,起名‘森林里的阳光”。他被当场震住。他说,这深刻影响了他意象山水画理念的产生。
 
      采访临结束,他敝帚自珍地递过来了一本厚厚的、部分页面已磨损的书。封面上清晰地写着“中国山水画史”。该书陈传席所著,这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虽已发黄,有空他仍会翻阅,并从中寻找山水画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前人进取创新的精神力量。
 
      他笑道:“中国传统国画艺术历千百年积淀非常丰厚,但人的生命有限,都学是不可能的,因此从一开始学习就要有一种意识:形成自我风格。”他表示,虽然目前自己的的创新画法,并未被太多人认可,但自己不会放弃。
 
 
 
      【各方评说】
       翁振新(福建师大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评价道:
      我觉得志武的这些画是介与抽象与具象之间,象齐白石说的“似于不似之间”,我认为他是画他心中之象,他要行万里路,走万重山,因此,他画山水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山,是他心中一个总体的感觉。我觉得他是在探索之中,有的画面很成熟,有的画面还在探索之中。他的想法不是拘泥与某山某水,这特定的山水范畴。同时,他追求一种气氛,一种大的气派、大气势。局部的树枝我看都是非常传统的东西。

      张明超(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曾评价道:
      他在大学四年学了一些传统的功底,功力,在画面的确也体现出来了。有创新的精神,有传统的内涵,真、实、原原本本地体现出来。但是他又不满足于停留在传统的重复,或者延续,他在构成上做了一些突破。我想他之所以把它定位“意象”山水,可能考虑到继承传统,但是又要把个人的感受加进去,也就是我们看到他在画面构成上做一些突破,一些处理。

      郭东建(福建省画院院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评价道:
      志武比较坚定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一贯的审美主张,认定这个方向,就这么追求下去,画下去。

     李莉(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副教授),在一篇名为《山缘·山源·山愿——读陈志武的山水画》写道:
      大山的精神在陈志武的山水作品里,被他赋予了坚韧、阳刚的山水气象,这种画如其人的精神展现,无论是画里还是画外,他都以平常心态,用刚直、乐观的大山精神来体悟他所执著的山水创作。

      刘兴淼(原福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评价道:
      我感觉志武这一段的路子首先是个变化,也就是你的主旋律在这一阶段很鲜明,很突出地追求你的山水画面,是对噪杂世界的逆反,非常的净化,非常的空灵。

      陈初良(福州市美协副主席、福州画院画师),曾评价道:
      这“意象”山水可能是他个人对这种倾向比较喜欢,所以我们看过去比较雷同,但是这是他的追求。志武的基础是不错的,画法比较严谨,而且很会动脑筋。我感到这种画法很不错,创新的精神确实很好。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咱厝人”陈玉峰:“百画”归来成“一

      陈玉峰在书房作画(王礼林 摄) 【人物名片】 陈玉峰,笔名陈一峰,男,汉,1943年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东园镇后港村,著......

    03-0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榕的子孙”吴华光:真情流露绘“华光

      福州新闻网 记者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吴华光,原名吴萍,汉族,1946年10月19日出生于台北,祖籍福州。中国美协会员......

    10-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沈亮:“兔”嗅蔷薇一水间 “猛虎”踏河

      福州新闻网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沈亮,男,汉族,字詠志,号一智,斋号水涧楼,籍贯福州鼓楼,1939年5月19日出生于......

    10-30    来源: 福州新闻网

    分享
  • 陈志武:凸鹰有梦博艺空 余生无悔画名堂

      福州新闻网 记者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陈志武,男, 1953年新历7月17日出生,籍贯福州仓山,原名陈余生,斋号嘉名堂......

    10-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老骥”陈章武:踏遍青山人未老

      陈章武这匹老马退休后竟焕发人生第二春:在晚年,不但敢和死神较量,还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两次文学长征(王礼林摄) 【......

    01-12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川:于无声处竟开颜

      编者按:【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千端经纬首推修己治人。不管是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文艺探寻,还是发乎情,止......

    11-11    来源:国际在线福建频道

    分享
  • “守艺人”孙曼亭:慢漆坊里声声慢

      福州新闻网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孙曼亭,女,汉族,祖籍安徽桐城,1952年4月6日出生于安微省巢湖市(原巢县)。福......

    10-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长乐山翁陈冷月:常有诗书振腹 谁言冷月

      陈冷月肖像(王礼林 摄) 【人物名片】 陈冷月,男,汉族,1938年农历七月初十出生于长乐芹山村,原名仁岳,号香江游子......

    10-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八闽好汉”陈章汉:文章翰墨书经纬

      陈章汉在介绍自己的作品(王礼林 摄) 【人物名片】 陈章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副......

    10-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分享
  • “兰息斋主”张大钧:从艺术中找寻生活

      张大钧肖像(王礼林摄) 福州新闻网 记者 王礼林 文/图 【人物名片】 张大钧,男,别名张禹,号兰息斋主,1943年4月25日出......

    10-29    来源: 福州新闻网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