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思录:人生始得豁然

   
 文/陈洪亮
 (一)
      “乾坤参悟天门开,一朝梦醒七年功。”

      这算给自己七年来画了个素描。春节以来,间或杂书拾掇期间,在参悟完易经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未济卦”,人生始得豁然,这是七年来蠹于书堆的第一次灵光一现。也算是交代了七年以来枯坐苦读《易经》的不负之心。

      借得此微光,又花了近一周不辍日夜快速的重读《文言》、《彖》、《象》、《说卦》,较为粗线条的重新推演勾联一遍《易经》的六十四卦。又以一周多时间粗线条地重新翻阅《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欣然有得而书中自有盎然生气,一番突来的奇异景象,真是冲走多年愁闷,顿时喜极而泣而不止已。

      有道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许是这样的喜悦了。朱熹有“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读书有感,此等“尽回大地花千万”的一步生花的境界,自是奢望。小子固道守正,拾级而上而已。

      人生真是得失尽在偶然间。开始接触中国文化思想真是很意外,真有点“误入藕花深处”。多年前的那日,立在山海大厦的一处茶室,透过玻璃俯瞰大院“紫气相间,浮浮冉冉”。忆及近十年的记者生涯,码字成灾,新闻如易碎品,彼时互联网兴起,行业更迭价值丧失,人生况味索然。恰巧十几年前在旧书摊购得李书磊先生的《重读古典》,李书磊先生26周岁那年读古书的话语犹如在耳:

      “或许是人走过青春、走向而立都会有那种寻找立命根基和精神皈依的需要,或许是在历经了一场青春动难之后人会对遥远而古老的文字产生亲近感,或许是猝然面对一个多变而陌生的时代人会本能从祖先的传统中寻找应对的力量和智慧。”这一年,李书磊读书很投入,在京郊的一处偏僻地方闭门读书,“完成了对朴素中国的归化,唤醒了作为这个东方种族的一环,延续并且更新这个种族的自觉。”

      这些文字真实触动了我。进入而立之年,是该安安静静地读书,否则又何以安身立命呢?不知者无畏,我选定了从儒家思想入手,真没想到,就这样“误入藕花深处”。人生有涯、书海无涯,这个领域真是“一入侯门深似海”,脚踏进去了, 方知道此处纵横。岩峦穹跨,峰嶂冥密,竦峙奇险处,皆能落得个粉身碎骨。

      好在于,读书自在率性。一直以来,就看不起做论文的主,也勿需劳心力于无聊的劳什的课题——那些玩意自有人追逐,而我自是洒脱如李白的《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的不羁。有时,沏一壶茶,自谓“壶中别有仙家日”;时而,作刘长卿抚琴,追逐着“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的“今人多不爱”的古调。从威严华林路的山海大厦,到旖旎白马河的倚楼独靠,到“华灯一座城”的杨桥大厦的闹中取静,再到净色夜无的西禅古寺的烛台冷对,尽管人事变化,唯剩读书这样的乐趣始终如一。恰有三、五才识心智均比我高的朋友帮衬,一路来也算舒心爽可。
 
      (二)
 
      读书可以乐,也可以忘忧,但也能生出魔障,让人疯狂。曾幻想中国的历史可以短点,思想可以不要那么博瞻精微。浩瀚无穷的思想,时常让人感到无助力有不逮。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的虚无感,时时击来而无处可藏。

      书径路上真是千峰百嶂,蛮烟瘴雾。一路寻来,没有向导,甚是艰苦。学问路上,任何一点难点,都可谓是悬崖千仞。即使如遮望眼的“浮云”,也可能是“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飞鸟尽迷巢”的境地。好在,众多古时大儒多有注释疏义,也难在于此,耗费众多时间精力。毫无章法的乱打,粗算一下仅一《论语》,书架上就有不同的方家大儒书籍7、8套。

      平息而论,读《论语》,如果只是浅层次了解,那购买一本熟读即可。但那仅仅是知识,离儒家的真正思想远隔十万八千里。只是停在文字表面,并未深入去探讨这些意思为何要这么定有什么究竟,为什么用这样的字眼?诸位稍微按捺狂妄的性子思考一下,半部就可以治天下的《论语》,岂是随意看看就能领悟?历史上人才辈出,为何此书始终无法被替代也无法被更改?背后的奥秘,方是真知识。

      曾多时,我也很茫然,仅观我手上7、8本的《论语》解读,以及还有各种大儒的集注,从古到今,意趣旨味在每个朝代均有不同,这就是中国文字意境思想的张力和妙趣横生的地方。

      就拿《学而》篇的“学而时习之”,表面意思很简单,“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深层次点,就是把“学”,提高到“做学问”。但这个不见的是孔子想表达的思想,再往深处说,就是从“做人”、“修身”入手了。不妨从字义上去寻思,“学”,效也,效仿什么呢?古人特别是汉朝以来所谓学问不外乎有“辞章之学,训诂之学,王道之学”,所以说,向谁学学什么很重要。儒家的思想,是要大家像圣人学习,学习“王道之学”,即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学”和“习”即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否则,为什么列入《大学》篇呢?

      古人的小学和大学跟现在不同。小学是儿童启蒙学堂,汉代读六艺、九数;大学,则是学习“王道之学”。《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相辅相成。

      当然,如果仅是如此,也不见得可以窥见儒家最精彩之处。还是拿“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来看,“时”目前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按时”。但是,如果深入进去这个“时”也蕴涵这一套儒家的伦理秩序。

      第一种,是指一天的“时”,比如“ 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这也是儒家教育士子读书的一天:早上接受学业,白天研习功课,黄昏复习,晚上思过,无过失就可以睡觉了。

      第二种,是指一年的时,古代根据时令的气质和特性,要求读不同性质的书。古人言“春诵、夏玄、秋学礼、冬读书”,指春季诵读诗章,夏季习乐,秋冬学礼,冬季读《尚书》。

      第三种,是指人一生成长的时,《礼记•内则》从孩子出生到70岁均有详细规定,下取其中要者点明。六岁学数与方名,七岁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岁学谦让,九岁学干支和塑望计日,十岁学识字和算术和节俭,十三岁学乐、诵《诗》、舞《勺》等等。

      综合以上,“时”的内涵和外延就扩大了。这样的儒家思想和学说才算精彩,而不是仅仅停在字面意思上的一套说教,这就误解了孔老夫子了,孔子本来是很有趣味的人,也很生活化。我是不怕人责骂的,私下认为,这样读《论语》才是真正的站在孔子的位置上读《论语》,否则还是下而等之。

     后人认为孔子最重视的是《春秋》,连最擅长写文章的子夏都无所删减;也有说最大贡献是《易传》。我觉得忽略了对《礼》的评价。一直以来,我也是粗浅地以为《礼》是可以不读的,直到现在才觉得《礼》在儒家的重要作用。甚至是儒家思想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治世的最重要的思想源泉,其中对于整个社会伦理、人事、秩序的包罗万象的精心安排,是“用”的基本法则和最生动的诠释。只有读了《礼》你才能知道,为什么历史上的儒生、御史,可以为一点法度而置生死与度外。不读礼,就无法知道儒家思想的规矩和框架,就更不能理解儒家思想在天地之间又是何以立足的?
 
      (三)
 
      于我而言,读书的路上固然妙趣横生。你可以追溯2500多年来不同年代对儒家思想的不同解读,这些个公案和历史故事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释儒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碰撞,在历史中激荡出的时代思潮是灿烂毕具的;这些个历史的“个人”生存于其间又跳脱出来,用灼灼生辉的人性之美和思想之美,在同时期或隔着历史的时空,交相辉映。   

      这是一幅让人无比向往的场景!

      于我而言,这条路上也被“碰撞”和“绞杀”至头破血流。儒学思想孔子以下横亘了两千五百多年,每个朝代大儒辈出,仅是其晦涩的文字就够你读上几辈子了,朱熹的《四书集注》就够研究一辈子了。怪不得连大才子纪晓岚都只能望而兴叹,“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然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他一生除了《阅微草堂笔记》外就无著述,而改成编书。

      自知才疏学浅资质鄙陋,行入其中自是举步维艰。这个过程,真是一言难尽。时常以来,深陷其中就很难自拔。喝茶席间,常会突然陷入沉思。这种无由地紧迫感、无力感和虚无感,总是压着喘不过去来。关键是,不可与人言,不可对外说道。对此,常无端地突发怒气,在此一一向朋友们道歉。

       探究儒家学说,我总是想跑去当面问问孔子,你呀,凭什么这么说,凭什么这么定呢?这些个追问,也是让我开始读《易经》的初衷。

      我觉得人生总要有自我三问:从哪里来?此生做了什么?走了以后留下什么?而伏羲是圣人,他问的更加高级,伏羲开启的宇宙最高级的秘密和天地第一问:万物从哪里来?然后,又是怎么运行的呢?再者,伏羲从人类角度出发,希望推天道而作用于人世。

      伏羲问的很明白,周文王和周公旦接过大旗推演了第二问和实践了第三问。孔子是深究其中三问,但是他的第三个问题回答的最好,而且把《易经》的“用”发挥到极致。

      所以说,要读懂中国文化思想,必得从《易经》开始。而这也算是最难的。直到今天我依然深信,不读易经,不了解易经,是读不清楚儒家思想的,也是读不懂道家思想的。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没有很深入地去读四书,又是没办法了解易经的。

      《易经》分为“经”和“传”,上古的伏羲只是画了图,中古的周文王用隐晦的文字写了易的“经”——卦象、卦名和卦辞、爻辞。大家知道周文王是在商纣王的监狱里推演易经,主要内容是为了打倒纣王,再加上当时殷纣是非常迷信的时代,那个文字隐晦苦涩到可怕。

      而真正能够与我们接通文字的只能是孔子。魏晋南北朝到汉,主要是黄老之学。到了宋8大儒,不是究易数、就是是拘文理、或者溺于心性,邵雍通易数但又偏于玄学。所以,还是孔子好。《易经》的很多名词都是出自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等“十翼”,又称《易大传》 。而这些个词语,很多都出现在“四书”里。孔子强调“师出有名”,要先“正名”,而后才能行。比如“太极”就是孔子定的,后世都没人改的动。太子是“大”里补一点,太极就是大到无限、小到无类的意思。一个字“太”包含了最大最小。所以,不读“四书”,也是无法读《易经》的,这种相辅相成互为倚靠的关系甚为精妙幽微。

      除非,你遇到一位通读各家的老师,领着你才能最快的入门。
 
      (四)
 
      七年来用心读点闲书杂书,对我而言无非是一种安身立命的自我叩问罢了。而有获得必然也有失去。取舍之间,在乎自我心灵调适而已。稍有不惑已属不易,外人又何如道哉?

       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孔子作为思想家,一定要对万物背后的统一规律进行思考。他50岁读易韦编三绝,他说,“加我数年学易可以无大过”。他的学生个个精通易理。一部儒学其实就是《易经》在人世的应用。

      儒家的最核心最基础思想是孝悌。这就是来源于《易经》的思想。孔子的一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就是易经的全部智慧。

      《易经》的乾卦至阳,坤卦至阴。乾坤相依相存,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按孔子说的话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乾、坤在六十四卦中最特殊,其他六十二卦都是有乾坤两卦的阴阳交错产生的,所以说是“易之门”。乾坤不仅包含了天地运行的道理、还包括国家之道、男女之道。

      孔子是最懂《易经》精神的人。他掌握了易经形而上的宇宙运行的大道理,也着手把自然规律用于人世,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也是伏羲一画开天地的宗旨,也是易经的宗旨。孔子还从乾坤两卦里,从自然变化规律之中,确定了儒家的根本。

      乾坤定,万物生。乾指男性、坤指女性。所以才有夫妇父子,有父子才有君臣,有兄弟才有朋友。从《易经》的乾坤两卦的关系里,孔子从中吸取最核心的人世治理的智慧,认为“孝”为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儒家确立社会伦理的核心思想。他的学生曾子在《大学》中,从孝字演绎,以修身齐家为内圣外王的枢纽。他的孙子子思,也认为孝是一切修身的核心,“明诚之教归本于孝悌之行”。就这样,从乾坤两卦之中,儒家拓展出了以孝义治天下的特殊文化。

      西方有十字架,中国也有十字架。我们的十字架是一个文化象征:是以自己为中心,上孝敬父母而及于天,下爱子女而及以垂万世;两旁以兄弟、姐妹、夫妇而及于朋友;而由此,引申到“大孝于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以孝立国的伦理道德。

      区别在于,西方的十字架是T,有最高的神掌管,西方的十字架是宗教的;我们是伦理的。西方的十字架是神赋予的,是虚无的;我们的十字架是落实到个人责任,是确立的社会秩序,是有架构且固守的。西方的文化,强调以个人自由为出发点,所以,他的出发点只有“神”的责任,没有上下左右的责任,这就很容易自毁十字架。

      伏羲比外国人聪明,就是从不说世界万物是神创造出来。否则我们就跟西方一样产生宗教。中国人其实最讲辩证,伏羲说是阴阳互动,自然孕育,两种不同的力量交互作用孕育万物,并且不断运行,没有什么主宰。

      我们说外国人有宗教信仰,但是连人和修养都是宗教的。中国人一来就是辩证统一,是强调运动。所以,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不需要宗教信仰。我们最早的文明记载就告诉你,我们的共同信仰就是:把宇宙自然规律转移到人世社会上面而形成的伦理道德。

      中国人的哲学和西方哲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西方的哲学总是呆在象牙塔里,中国的哲学你看孔子和老子,都很贴近老百姓和深入人心,把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全部和现实结合一起,雅和俗拉在一起讲,我们把神话变成哲学,最后把哲学变成智慧。

      一言以蔽之,只有读懂《易经》,才能真正了解儒家思想,才能真正探知儒家思想的根源在哪里。也才能知道,孔子的主张非行不可,没有别的路可以走。易经的64卦演绎着大自然、人生、人事的不同阶段和情境,而从中也为儒家的言论提供了存在的依据。否则,这不是孔子无凭无据的空口瞎编?
 
      (五)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也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思想源泉。屯卦启示,万事开头难;蒙卦启示,活到老学到老。蒙卦作为第四卦,在屯卦的出生后,就启示着蒙童需要“蒙以养正”,要选择一个好老师进行启蒙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是《礼记》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足见教育为人生奠基的远见卓识由来已久。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蒙卦的完美诠释。

      读懂易经,重读儒家学说,会给人豁然开朗。屯卦、蒙卦结合起来就能理解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不会错解成明白了道理马上死掉都可以。而正确的解释为,听懂了道理后,过去的错误应该当如昨天晚上一样逝去,现在可以开始全新的生活。

      我经常读着儒、道,总是认为,儒、道其实就是一个东西的两面。儒家从乾卦发挥,道家从坤卦演义。孔子将乾卦讲得最精彩,他提倡自强不息,要“止于至善”,比如孟子的“养浩然之气”,都是乾的特性。而老子却是讲坤卦讲得最精妙的,老子的以柔克刚,“不为天下先”就是坤的“顺从、成全”的特性。

      中国人没有独尊一家的特性,都是儒道并举。既能自强不息,又可以逆来顺受,进退自如。我们就叫“能屈能伸”,这就是《易经》赋予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性。

      这就是为什么说,要读懂老庄,儒家是重要的参考。儒家在诸子百家中很像他是中流砥柱,其他家对着他提出矛盾论的思想。除了道家外,法家和儒家就很相近,法家很强硬直接提出依法治国,但是忽略了前提条件:法要好法,执法者要公正。否则,法家都容易成酷吏,都没有好下场,事实上世界上就没有一法治天下长治久安的。而儒家就好比是“法家+良心(仁义)”,所以儒家适合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可以,前提要有好的法,还要执法公正,同时还讲究弹性。

      我们知道,所有的文明都是从神话开始。每个民族的哲学,实际上都是从神话里面提升出来的。神话是什么,就是先人思考宇宙人生的问题。

      读《易经》难在不仅仅在于上述,易经的一切一切都是人想出来的,不用任何虚拟、3D什么的,就凭想象。从模模糊糊、不清不楚开始,硬是把想象变得具体可摸。伏羲看日出日落,月升月降。没有画笔,随便哪一根树枝,一画开天地。也搞不清楚,是因为画的时候树枝断成两截,还是一画没画好。原来,一可以变成二,二其实就是一,定了阴阳。孔子紧接着用 “一阴一阳谓之道”,这就是宇宙最基本元素。

      易经的难点还在于即使是同样的字、词,在不同卦、爻位时,解释也都不一样,这就要从时、位、性去判断,从三位里以及左右爻的互动中去解释。

      人生始得豁然,仅仅是屯卦“始生之难”的开始。行走学路,千树桃花,各有花开富贵。不敢忝居一片桃林,只得一株灿烂。当足以!

      谨以自思,算给自己这七年画个素描。作为种族的渺小一卒,对神话的本源向往、对《易经》的智慧探寻、对诸子思想的用心叩问、对古典的敬心捧读,无非是自我完成对朴素中国的归化,以期待自我唤醒作为这个东方种族的一环,去延续并且更新这个种族的自觉。

      《易经》最后未济卦点出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哲理,启示着人要永怀希望,遂结下一缘:    
            未济处以行中正
            乾坤里寻别洞天。
 
      ——是为记!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儒者的表情(三)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在孔子死后的844年,也就是公元365年,比李白早335年,另外一位大诗人陶渊明......

    10-22    来源:闽派新青年

    分享
  • 和平古镇的文化甜旅:闽北他乡遇故知

      国际在线福建频道报道(王礼林 文/图): 江南冷雨北吹斜,人影百姿映在街。洁石镜明非打锉,但凭千载万家鞋。时光千载......

    12-02    来源:国际在线福建频道

    分享
  • 独坐遗芳成故事——话那闲书杂情

      文/陈洪亮 人生际遇,在于情起处。如是落得清凉收场,也算是一种境遇。 万法本闲,惟人自闹。 忽复觉来,凡为过往,如......

    02-18    来源:闽派新青年

    分享
  • 儒者的表情(四)

      恋宛在。可又何处不在呢?!陶渊明、李白底子中都奔腾着的儒者的血脉。儒家给了他们不苟,道家铸就了不拘,个人天生的......

    10-22    来源:闽派新青年

    分享
  • 儒者的表情(一)

      (一) 西湖的这尊雕像何时立起来的我是不愿意去考究的。可这算是西湖最特立奇绝的景点了。湖水慢悠悠地环绕,繁花闹......

    10-22    来源:闽派新青年

    分享
  • 秋游五夫:开启“洗心润肺暖胃”之旅

      图为朱熹旧居内的紫阳书堂(王礼林 摄) 国际在线福建频道消息(王礼林):9月25日,2018美丽中国行.玩转大武夷中央媒体......

    11-18    来源:国际在线福建频道

    分享
  • 自思录:人生始得豁然

      (一) 乾坤参悟天门开,一朝梦醒七年功。 这算给自己七年来画了个素描。春节以来,间或杂书拾掇期间,在参悟完易经六......

    02-27    来源:闽派新青年

    分享
  • 「髹饰·箓」陈剑兵个展拟10月23日开幕

      髹饰 箓 陈剑兵个展 主办:中华文化大讲堂 威狮国际艺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策展人:潘微 执行策展:威狮国际艺术中心 展......

    10-02    来源:环华网

    分享
  • “儒者”司马迁浪漫的生命释放

      资料图(来源于网络) 陈洪亮 文 (一)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天运循环。公元前323年的一声叹息,让历史......

    11-07    来源:闽派新青年

    分享
  • 儒者的表情(二)

      怀揣治国平天下的襟怀入世而以理想破灭为终止的过程,幻印在儒者的表情里,是奇伟悲壮的。在象征景行乐和的西湖立了这......

    10-22    来源:闽派新青年

    分享
返回列表